追寻红色记忆 筑牢信仰之基 | 学校党委书记与思政教师“共讲一堂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08:19


党委宣传部 吉动网络思政平台 2025年09月19日

undefined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与实效性,9月12日,吉林动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组织学生代表走进吉林省博物院,将思政课堂搬入《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厅,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让红色基因浸润青春。

本次活动采用“学校党委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共讲一堂思政课”的创新模式,旨在以吉林地方革命斗争史为切入点,引导师生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




课程创新任务驱动+沉浸体验+协同授课”


学生老师同岳武在现场合影

推开《破晓》展厅的大门,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包裹全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本次课程创新采用“任务驱动+沉浸体验+协同授课”的模式,在展厅入口处,原理教研室主任董金芳老师率先为活动锚定主题:“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阻隔,去寻找吉林大地上的红色印记,读懂‘破晓’背后无数先烈付出的热血代价”。

而更特别的是,岳武书记将与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一同,从不同视角为大家解读这段历史背后的精神密码。随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任务深入探索:A 组(寻物组)聚焦“最令人震撼的一件革命文物”,不仅细致记录文物的年代、用途,更深入挖掘其背后承载的革命故事与历史意义;B 组(寻人组) 则以东北抗联英雄为核心,系统梳理一位英雄的生平事迹,提炼其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undefined

开展培训

师生们循着时间的轨迹缓缓前行,在展厅中完成一场 “历史回溯”:从近代吉林被侵略的屈辱与苦难,到马克思主义火种在此落地生根、悄然燎原;从东北抗联将士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用血肉之躯筑起 “不亡国、不辱种”的铁血防线,到解放战争时期吉林大地迎来胜利曙光的欢欣时刻。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厚重的历史图片、一幕幕复原的战斗场景,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鲜活历史。

undefined

专题培训现场

“党委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共讲一堂思政课”


undefined

岳武书记进行引领总结

在东北抗联杰出将领陈翰章的展柜前,“党委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共讲一堂思政课”的核心环节正式展开。首先,刚刚斩获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讲东北抗联历史故事比赛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雅萍,以饱含深情的讲述,还原了陈翰章将军的“三重抉择”:放弃留学机会投身革命、拒绝敌人诱降坚守气节、在弹尽粮绝时与阵地共存亡,用具体事迹勾勒出英雄的 “精神画像”。“陈翰章将军牺牲时年仅27岁,和在座很多同学年龄相仿,但他早已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大义。”王雅萍老师的讲解让在场学生频频点头。

紧接着,吉林动画学院党委书记岳武走上前,以“思政课带头人”的身份与王雅萍老师形成教学呼应:“王老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对革命历史的解读专业又生动,她讲的‘27岁’,让我想到咱们动画学院很多学生在20多岁的年纪,已经开始尝试用动画、漫画、表演等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陈翰章将军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放在今天,就是我们艺术学子对‘为人民创作’的坚守。”他进一步结合展厅中陈翰章将军曾用过的宣传手册补充:“抗联时期,将士们不仅靠武器战斗,更靠文艺宣传唤醒民众——这和我们今天用艺术作品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主流价值,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王老师讲‘英雄事迹’,我来谈‘精神传承’,就是希望大家明白: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要融入你们的创作实践中。”

两位授课者一“事”一“理”、一“史”一“今”的协同讲解,让思政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现实的温度。学生代表李雨桐感慨道:“第一次听书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一起讲课,老师帮我们读懂英雄‘做了什么’,书记帮我们想通我们‘该做什么’,这种方式让我对‘红色传承’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在杨靖宇将军的展区,同学们更是久久伫立——那件棉花外露的破旧棉袄、那支锈迹斑斑却依旧透着锋芒的手枪,仿佛还残留着将军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温度。王雅萍老师讲到了棉袄上“39 块补丁”的细节:“每一块补丁,都是将军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见证;每一道针脚,都藏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意识。”岳武书记补充到:“这39块补丁,对艺术学子来说,也是一种‘创作启示’——真正的好作品,不是靠华丽的技法堆砌,而是靠对人民的深情、对信仰的坚守‘缝补’出来的。就像杨靖宇将军用补丁棉袄抵御严寒,我们要用‘扎根人民’的创作抵御浮躁的艺术风气。”



岳武总结讲话


活动尾声,全体师生聚集在抗联一路军群雕前,岳武书记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同学们,我们今天把思政课的课堂,从窗明几净的教室,搬到了吉林省博物院这座庄严的历史殿堂,搬到了《破晓》展厅这座精神的丰碑之前,搬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这群钢铁战士的群雕之下。站在这里,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浸染着英雄的鲜血;我们凝视的雕像,曾是一个个有温度、有理想、有灵魂的生命。此刻,历史的静默胜过千言万语,我相信,每一位同学的艺术心灵,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洗礼。吉林不仅是大家求学的地方,更是孕育英雄的热土。抗联精神,就诞生在这片白山松水间,是我们吉林人最宝贵的‘根’与‘魂’。

作为吉林的艺术学子,你们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库,更应从抗联精神中汲取成长力量:其一,要继承“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坚定,像抗联将士坚守阵地那样,守住对艺术的初心;其二,要继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情怀,像抗联将士为人民牺牲那样,为人民创作。新时代呼唤有温度、有力量的艺术。希望你们用画笔、用镜头、用动画,把今天在展厅里听到的故事、感受到的精神,转化为打动人心的作品。



>>>>

供稿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 张超

初审 | 闫琦  

复审 | 李琦 臧平

终审 | 岳武

出品单位 | 吉林动画学院 ——党委宣传部


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